药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 Liou ex T.P. Wang的干燥块根。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多生在低山坡、荒坡、沙地、田边和路旁等。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本品生用有毒,用前须炮制。
一、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脾、膀胱、大肠、小肠经。
二、功能主治:泻水逐肿,消肿散结。适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痈肿疮毒等。
三、用法用量: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5-1g,宜用炮制品。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因此不入煎剂,多入丸剂、散剂;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四、炮制方法:
生甘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大小个分档。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五、临床应用:
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泻下逐饮力峻,用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如二气汤(《圣济总录》);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另可与大黄、阿胶配伍治疗妇人少妇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如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2.风痰癫痫。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临床上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可用于风痰癫痫之证,如遂心丹(《济生方》)。
3.疮痈肿毒。本品外用能消痈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现代临床常用化瘀膏(青核桃枝、参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贴,治疗乳腺肿瘤。
六、 注意事项:
1.甘遂峻泻有毒,故孕妇及虚寒阴水者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
2.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
3.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审核/闫龙 编辑/何萨楚日 供稿/药学部 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