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2024年12月24日

0471-6920251

0471-3664877

0471-6960324

0471-6920457

周一至周五:上午 8:00-12:00 下午 2:30-5:30 (节假日另行安排)

周六至周日:上午 8:00-12:00 下午 休息 (节假日另行安排)

院内新闻

    二维码

    院内新闻 首页 - 院内新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全文)

    发表时间:2022-07-24 阅读次数:3463 文章字数:16419 字体:A+ A- 【关闭】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全文)

    11111111111111.png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7月23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222222222222.png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上周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新增确诊病例增加了37%,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奥密克戎BA.5亚分支已蔓延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感染、住院和重症人数增加,我国外防输入压力不断增大。

    近期,本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部分地区疫情外溢仍未完全阻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因地因势处置聚集性疫情,集中资源和力量快速扑灭,快速遏制本土疫情扩散蔓延;

    边境地区、入境城市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各项措施,严格闭环管理,坚决避免破防破环、疫情外溢;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继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保持应急处置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状态。

    要继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先生;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先生;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先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先生;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之前发布会上曾多次提到,我国老年人群体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请问,这种情况现在有没有改善?谢谢。

    感谢你的提问。特别感谢大家对我国老年人群接种疫苗问题的关心和关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接种情况。

    前段时间经过各级部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疫苗接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有明显提高。截至7月22日,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41672.7万剂次,疫苗接种总人数达到129863.6万,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为92.1%;其中已经完成全程接种126490.1万人,全程接种率达到89.7%;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9798.5万人,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总体看,接种率是比较高的。

    老年人接种方面,目前,我国60岁以上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89.6%,基础免疫全程接种比例达到84.7%,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67.3%。

    所以从这些数据看,目前我国全人群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疫苗接种覆盖率比过去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疫苗接种覆盖率还有待提高;二是老年人的加强针接种率还有待提高。

    把这个情况再跟大家具体报告一下,60-69岁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91.8%,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是89.1%;70-79岁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92.7%,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87.1%;80岁以上人群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达到73.5%,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是61%。老年人的加强针接种情况是:60-69岁加强免疫接种率是72.8%;70-79岁加强免疫接种率是69.9%;80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是38.4%。总的情况是这样的。

    另外,我国从去年年初开始启动全民大规模疫苗接种,当时由于我国整体疫情防控非常好,老年人群感染风险低,当时的当务之急是外防输入,所以我们的疫苗接种策略是优先接种高感染风险人群,也就是活跃在海关、口岸、物流、隔离点、医疗机构等这样一些高风险的人群,然后才是老年人群的接种。所以,我们现在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的接种。

    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的数据来看,由于老年人患基础疾病的比例比较高,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不管是早期的毒株,还是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都很高。而且老年人群还不同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弱一些,需要接种加强针才能获得最佳保护效果。所以,在这里恳切地呼吁大家都来帮助老年人,帮他们解疑释惑,给他们提供接种的便利,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进一步提高。谢谢。

    CCTV4记者

    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在国内累计接种34亿多剂次,同时现在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疫苗,面对短时间生产的大规模疫苗,如何保证它的质量安全可靠?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在我国疫苗上市获得批准后,实际上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流程来保证疫苗的质量。

    首先,每批疫苗在出厂前,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批准的标准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了物理指标、化学指标、鉴别指标、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其次的一个重要步骤,国家法定检验机构需要对上市疫苗进行批签发。批签发是国际上对生物制品的统一要求。我国也是这样,要求法定检验机构对每一批即将上市的疫苗进行检验和审核。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按照国家批准的标准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符合标准后出具检验报告,允许放行。也就是说,疫苗上市之前,要经过企业的检验和国家法定机构的检验,都合格后才能够上市。

    除此之外,这次新冠疫苗上市后,因为产量急剧增加,这是前所未有的。为了保证扩大生产的疫苗的质量,国家法定机构抽调了各省精干人员,扩充补充了批签发能力,提高了批签发能力。同时,药监机构也向疫苗生产企业派驻了驻厂检查员,对疫苗生产全过程跟班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法规要求。

    除此之外,疫苗成品出厂后,使用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措施保证疫苗质量。比如,出台了增加生产线扩产工作流程和技术指南,建立独立运行的新冠疫苗信息化追溯监管体系,确保每一支疫苗来源可追、去向可查。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上市的新冠疫苗的安全、可靠。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我国组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经有一年多了,请问,我国的疫苗在预防感染、预防重症、预防死亡方面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谢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首先,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对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非常显著,而且加强免疫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这里给大家一组数字,近期,香港和上海的疫情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研究发现,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18岁到59岁的感染者,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63%和65%,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低91%和94%。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60岁以上感染者,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要低73%和82%,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89%和95%。这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疫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疫苗设定的标准,就是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

    当然,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新冠疫苗的保护作用。我想从三点来说:

    第一点,人体在接种新冠疫苗以后,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免疫反应是有差别的。另外,从病毒来说,它本身存在不断地变异,接种疫苗以后产生的免疫保护能力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点,在已经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即使出现了突破性感染,对于重症、死亡风险也大大降低,刚才提到的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三点,我们强调要戴口罩、打疫苗加强针等其他防护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预防效果,这也是我们要求打过疫苗的人群仍需要加强个人防护的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冠疫苗的保护作用,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也非常需要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现有的疫苗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依然有效?我们国家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的研发进展如何?什么时候公众可以接种?现在疫苗研发速度能否赶上病毒变异速度?照目前的情况,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会一直不断地接种疫苗?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你的提问。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之前的各种变异株,其变异程度确实比较大,免疫逃逸能力也比较强,对现有各种疫苗以及既往感染所诱导的人体中和抗体都有一定影响。但免疫保护不仅依赖中和抗体,也与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有关。所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外现有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我国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重症、死亡也仍然具有良好保护作用,而加强免疫可以进一步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对香港和内地接种的国产疫苗预防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都表明,接种现有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依然良好。港大发表一项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两剂国产灭活疫苗,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为69.9%,在完成第三针加强接种后,对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可以高达97.9%。

    中国疾控中心对今年以来主要是3-6月份内地发生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感染病例的疫苗接种史数据分析显示,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18-59岁的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分别降低91%和94%;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60岁以上感染者,由普通型及以下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感染者分别降低89%和95%。

    关于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组疫苗研发专班从2021年1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列为受关注的变异株次日,即组织专家研判,着手部署研发工作。目前,多条技术路线均已开展单价、多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进展较快的单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正在浙江、湖南、香港等地开展临床试验。进展较快的四价重组蛋白疫苗已经获得阿联酋Ⅲ期临床试验批件,相关研究已经启动。其他多款单价、多价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进展较快的已经向药品审批中心提交临床试验申报资料。此外,专班还布局了广谱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启动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只要有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可以迅速启动紧急使用的审批程序,提供接种。至于是否需要接种、何时接种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这个问题不仅我国,国际上也都在研究,主要是要研判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的情况。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据统计,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也有很多老人居住在偏远乡村,他们平时很少出门,很少与外界接触,请问这些老人是否还有必要接种疫苗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

    郑忠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好。在这里首先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您提到的这些老人都应该积极的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失能、半失能率大概占40%左右。这些失能、半失能、独居老人大多待在家里很少外出,而且也有很多老人认为自己在边远乡村、山区也不外出,所以家人也好,老人自己也好,都认为老年人感染的风险是很小的。

    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大家知道,随着疫苗接种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加上病毒的变异,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大家也知道,咱们国家是一个亲情很浓厚的国家,如果家里亲人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我们的一些老友是无症状感染者,我们回到家里或者我们的亲朋好友去探望老人,我们就会把感染风险带到他们身边。而这些老人一旦感染,加上他们没有接种疫苗、没有开展疫苗加强针接种,那么出现重症、死亡的风险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老年人接种一定要加快推进。只有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包括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率提升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群自身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为国家的疫情防控赢得主动。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最近网上有传言说,有人在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得了白血病和糖尿病,请问这个情况是否属实?有没有最新调查结果,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情况?谢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这些都是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

    下面我从三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疫苗中的各种物质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直接致病。灭活疫苗中主要含有微克级别的病毒抗原或重组蛋白,以及氢氧化铝佐剂和辅料等其他成分。它们在疫苗中的含量均符合相关规定,本身不可能导致疾病。对于疫苗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经过有关机构的严格检定并达标,例如:目前接种的灭活疫苗中残留的甲醛含量在≤0.027μg/剂的范围内,其浓度比人体血液中正常稳态的甲醛水平(2.6 mg/L)还低47倍。

    第二,目前我国接种数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与国内外已上市的、并使用数十年的甲肝疫苗、狂犬病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灭活工艺基本相同,至今未见接种这些疫苗与发生白血病或糖尿病有关联的报道。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研发的多款新冠病毒疫苗,先后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已在100多个国家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

    第三,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2018和2019年,我国因白血病住院次数占比分别为0.15%和0.14%,而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均是0.13%。在2018和2019年糖尿病住院次数占比是2.1%;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在2.2%。

    根据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我国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目前我国3-12岁儿童和12-17岁青少年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0-100%,总人数已近2.5亿。在这么大范围新冠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大量的预防接种与某些严重疾病的自然发生在时间上偶合是必然的现象。大家可简单推算下,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发生,那么由此产生的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次将出现显著增长,但是从实际监测和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并未看到这种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冠疫苗接种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出现奥密克戎病毒株BA.4、BA.5这些亚分支,近期我国部分省市的散发病例中也发现了这些变异亚分支,请问它们的特点如何?对于现有的疫苗、药物以及检测试剂有何影响?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正部长级)、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其实一直在发生变异,尤其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出现的奥密克戎的变异程度和早期毒株,包括阿尔法、德尔塔对比,变化程度是比较大的。病毒变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我们的防控策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紧紧盯着这个病毒怎么变异,时刻密切观察和监测,并且深入分析和研判。

    您刚才提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问题,从去年11月份出现BA.1以来,在此基础上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BA.2.12.1以及BA.4、BA.5,还有最近的BA.2.75,我们始终在对这些变异株的特点和变化进行研究。我对您刚才提到的现在占优势流行地位的BA.4、BA.5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是在变异情况方面。BA.4、BA.5是奥密克戎早期变异株BA.1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与BA.1的差别主要表现在S蛋白有3个氨基酸不一样。但是,BA.4和BA.5这两个变异株在S蛋白上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俩的区别主要在其他非结构蛋白上。

    二是在传播力方面。根据已有研究数据发现,BA.4、BA.5的传播能力比奥密克戎早期变异株BA.1略有增强,推测的R0值,现在只能推测,大概在9.5左右。

    三是在致病力方面。根据多国报道情况看,BA.4、BA.5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奥密克戎早期变异株相比没有太明显变化,但是对老年人的威胁仍然很大,尤其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的高龄老人感染BA.4、BA.5,发生重症、导致死亡的风险依然很高。

    现有研究表明,变异株对我们的核酸检测试剂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抗体药物是有些影响的,有些抗体药物可能就不一定有用了,对小分子药物影响不大。

    对于疫苗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疫苗接种者的血清针对BA.4、BA.5的中和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疫苗接种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对病毒变异的耐受性相对好一些。真实世界的结果也表明,疫苗接种对于BA.4、BA.5引起的肺炎、重症和死亡依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对BA.4、BA.5,包括新出现的BA.2.75不用过于紧张和担心,关键还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包括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推行也有一段时间了,请问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在保护效果方面有什么差别?我们该怎么来选择?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

    郑忠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了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首先我要在这里向大家明确的是,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以来,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国内外现有的疫苗在全程基础免疫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加上病毒的不断变异,对感染、发病、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进行加强接种后,不管是采取同源加强接种,也就是同技术路线疫苗加强,还是序贯加强接种,也就是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进行加强,都能够大幅度提高保护效果,对于预防发病、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加强针的接种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国家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已同时开展了同源加强接种和序贯加强接种,目前我们开展的序贯加强接种主要是在两剂灭活疫苗基础上接种已经获批使用的重组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

    具体到你刚才说的是同源加强免疫更好还是异源加强免疫更好,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不论是同源加强免疫还是异源加强免疫,对于预防发病、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都是相当显著的。无论选择同源加强和异源加强都是可以的,希望大家都积极进行加强针接种。谢谢。

    中新社记者

    想问一下专家,为什么在打完疫苗专家之后还会出现突破后感染?为什么有一些感染后的康复者还会再次感染?谢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关心。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为何有突破性感染呢?

    第一、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成为可能,显著提高了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这是人类传染病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先例。我们现在检测出来的突破感染包括了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也有传染性,所以对于管控传染源是很有意义的。过去像麻疹、脊髓灰质炎,当时没有核酸检测,那些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隐形感染,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没法发现。所以,如果仅按照肺部出现病变的标准,新冠感染人群就是普通型和重型患者,那么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就会很低。

    第二、新冠病毒本身容易发生基因变异,产生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与上呼吸道细胞受体亲和力增加、传染性强、潜伏期更短,对中和抗体的抗病毒作用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也有利于突破性感染的发生。

    第三、突破性感染与新冠病毒通过人体呼吸道途径感染有关。因为在人体上呼吸道(包括口、鼻、咽、喉)和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粘膜均含有表达病毒受体(ACE2)的细胞,病毒与受体结合即可进入细胞大量复制,一方面人体随着呼吸过程可以将病毒呼出来(释放),另一方面病毒可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到达人体其他部位。这种情况下,人体是否打过疫苗就有很大的差别。打了疫苗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不过这些抗体和免疫细胞难以聚集在口腔、鼻咽喉、支气管等呼吸道的粘膜表面,所以仍然会被病毒感染。打个比方,打过新冠疫苗的人因为体内有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能力,虽然有病毒感染,但是病毒主要局限在呼吸道粘膜表面,即使病毒进入血液中,也很快会被体内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消灭掉,难以形成“大气候”,所以突破性感染的人,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和轻症,少数为普通型,临床上发生重症病例极少;而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就缺乏这种保护能力,病毒大量复制,进入血液的病毒就不易清除,到达其他脏器而发病,尤其是高龄的老人发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因此,虽然打过疫苗仍会有病毒突破,但是接种疫苗还是有显著保护作用的,能够防发病、防重症和防死亡,因为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不能因为有突破感染,就认为“打疫苗防不了感染”,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另外,以前得过新冠肺炎的病人,也可能被新冠病毒再感染,其中的道理与突破性感染都是类似的。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老年人的疫苗犹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的慢性病。有公众反映,在目前的禁忌症划分里面,“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这样的标准执行上不太容易把握。请问应该如何让基层接种医生和公众理解,消除顾虑,更容易界定身体的情况是否适合接种疫苗?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

    郑忠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在这里首先明确的告诉大家,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只要你以前接种过各种常规疫苗,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乙肝疫苗等等,都可以接种我国的新冠疫苗。

    具体到你问到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是否可以接种的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从目前国内外疫苗接种的真实世界情况来看,慢性疾病并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正如刚才王福生院士讲到的,正是因为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如果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没有接种疫苗加强针,那么发生重症甚至引起死亡的风险更高,所以比其他人更需要接种疫苗。

    目前包括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等这些慢性病患者,只要健康状况是稳定的,药物控制是良好的,均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当然,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作为接种禁忌。一是以前接种疫苗时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比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这是一定要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禁忌的。二是因为各种疾病正处于发热阶段,比如在流感、肺炎或者其他疾病等等。三是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比如说肿瘤患者正在做化疗,高血压患者出现了高血压危象,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正在发作。四是因为各种严重疾病生命已经进入终末阶段。

    以上是我对您这个问题的答复,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量偏小,导致保护效力不足,请问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另外,我国儿童的使用剂量与成人是相同的,想请问这一依据是什么?谢谢。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军志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你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疫苗剂量的选择是疫苗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临床前动物实验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都会设置不同的剂量进行探索研究,然后综合评价不同剂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原性数据,然后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综合动物保护性试验和人体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灭活疫苗在3-5微克的安全性良好,抗体阳转率接近百分之百,抗体滴度达到预期规定要求。也就是说,其安全性、有效性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事实证明这个剂量选择是对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基础疾病的人群数量也比较大,所以必须把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在有效性方面,现在有一个香港真实世界的保护效果研究数据显示,3针灭活疫苗与3针国外生产的mRNA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相当,均超过97%。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第二个问题,关于我国儿童的剂量与成人剂量是相同的。我们国家在3-17岁的未成年人采用和成人一样的剂量,这都是根据临床试验的数据确定的。在历史上其他的灭活疫苗,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疫苗、甲肝等多种疫苗,都是按照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儿童剂量和成人剂量是一致的,上市多年来使用的经验,证实了儿童使用和成人同样的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我们注意到国外两家公司的mRNA疫苗,成人剂量用的是30微克和100微克,儿童采用成人三分之一的剂量。主要是根据其疫苗自身特点,经过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结果来做的选择。所以不同技术路线生产的疫苗,由于成分不同,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的机制也不一样,所以在剂量方面没有可比性。谢谢。

    经济观察报记者

    我们看到在疫苗接种的不良事件报告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偶合反应,请问什么是偶合反应?实际工作中如何判定是否属于偶合反应?谢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首先,有必要呼吁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时间的巧合把一些无关的疾病都归因于新冠疫苗的接种,这会给很多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对于所有的疫苗接种,我国都有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进行及时的监测。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怀疑与预防接种相关的所有反应或事件,我们统一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这其中包括了偶合反应(又叫偶合症)。

    偶合反应或偶合症是指接种疫苗时,受种者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前的状态,接种疫苗后,这个疾病巧合发生。实际上,其发生往往与接种疫苗没有关系,也不属于异常反应的范畴。比如,某人正处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接种疫苗后过几天就发生了活动性乙型肝炎,这就属于偶合反应,通过相关的检测和诊断,这种情况即可鉴别出来。

    我国人口基数大,常态情况下,我国每天有约60多万人因各种疾病住院,每天全国报告的死亡人数在2万左右。所以,在大规模疫苗接种过程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合反应是必然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因为时间上的巧合把一些无关的疾病归因于新冠疫苗接种。

    事实上,我国对于偶合反应(偶合症)的判定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机制,当怀疑某些异常反应与疫苗相关时,需要进行报告;如果是严重的疑似不良反应,需请专家组进行调查并诊断,具体由专家组根据疫苗情况、接种情况、疾病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做综合分析,最后判定是否为偶合反应。如果确实被判定为与疫苗接种有因果关系,国家有完善的补偿机制,这一点,也请大家放心。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接种了超过34亿剂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了这么多疫苗,其安全性如何?我国是否开展了不良反应监测?监测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你的提问。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了34亿剂,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表明,我们国家新冠疫苗安全性是非常好的,不良反应的报告率比每年常规接种的疫苗还略低一些。

    我们国家是从2005年开始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试点监测,2008年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全国网络直报系统,用来收集预防接种后的不良事件,2010年各级疾控机构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实时共享全国监测报告数据,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对数据的监控和分析评价。2011年和2014年两次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评估,标志着包括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在内的国家疫苗监管监控体系的表现达到或者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标准,今年我们国家正在迎接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的再次评估。我国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药品不良事件监测机构通过这一监测体系,对新冠疫苗接种不良事件进行全面和严密监控,国家疾控中心的专业团队持续监控、分析报告的数据,敏感地侦测、分析和评估异常信号,开展因果关联性调查、分析和研判。

    截至2022年5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3.8亿剂次,累计报告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238215例,总体报告发生率为70.45/100万。

    报告的不良事件中,一般反应占81.29%,发生率为57.27/100万;异常反应,占5.47%,发生率为3.85/100万;其中,严重异常反应占0.91%,发生率为0.64/100万;偶合症占9.89%,发生率为6.97/100万;心因性反应占2.42%,发生率为1.70/100万;怀疑接种差错相关反应0.002%,总共4例,包括有两例违反了禁忌接种,有1例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还有1例是在3天内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没有掌握好。其余0.93%的病例还没有确定分类。

    上述报告的一般反应中,主要为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以及一过性发热等症状。在异常反应中,报告例数居前五位为过敏性皮疹,总共是7217例占55.38%,其他过敏反应1309例占10.04%,过敏性紫癜549例占4.21%、过敏性休克366例占2.81%、吉兰-巴雷综合征290例占2.23%。

    总的来看,我国新冠疫苗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率均低于2020年全国其他常规接种疫苗的报告水平,这些常规接种的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迄今,国际上大规模使用我国新冠疫苗的国家也未发现疫苗安全问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新冠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中国网记者

    有人说打了疫苗却检测不到抗体,是不是疫苗没了效果?为什么不给每个人测测中和抗体呢,看看是否有保护力。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

    郑忠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方面的反映我们也注意到了,如果大家还记得,我在这个新闻发布会现场也曾经回应过,今天我再次回应。您刚才说为所有人进行抗体检测,我明确的回应是,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在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已经证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中和抗体的阳转率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试验组接种疫苗的人员都产生了足够的保护性抗体,这也被疫苗大规模使用的研究数据进一步印证。

    二是抗体水平降至较低水平并不能说明疫苗失去了保护作用。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到一定时间后会下降到较低水平,乃至检测不到。但疫苗的保护,除了中和抗体,还有赖于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抗体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疫苗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充分表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同时还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并且有很好的免疫记忆。比如在座的可能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接种过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现在如果去检测抗体,可能有的人检测不到了,但是由于有很好的免疫记忆,依然对这样的疾病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三是保护性抗体的检测需要在P3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成本高、耗时长,而且很难普及。打疫苗产生的抗体有多个种类,通常讲的保护性抗体就是中和抗体,也就是能够直接与真正的新冠病毒结合并使病毒失去活力的抗体,所以要准确地检测中和抗体,就要抽血后拿到P3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真病毒进行中和实验,这样的实验才能证明你的中和抗体水平。而现在普通的商业化的检测试剂盒是很难准确判断抗体对新冠病毒实际的中和能力的。

    四是历史上国内外也从未开展过针对疫苗的大规模抗体检测。历史上大规模接种的其他疫苗,由于临床试验阶段已经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都不会开展对接种人群的大规模抗体检测,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法定要求。国内外都是这样。

    此外,评判某一个疫苗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前期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后期基于大规模疫情的真实世界研究来综合评定。我国大规模接种的疫苗均已通过了国家药监机构的严格审评,其中3款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开展大规模人群抗体检测,既无必要,也不可行。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外界关注中国领导人是否接种了新冠疫苗,请问能够提供相关信息吗?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正部长级)、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国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而且都是接种的中国国产疫苗。这个情况充分显示了我国领导人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的高度信任。

    我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情况,目前我国有3个新冠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有超过100个国家批准使用我国生产的疫苗,其中许多国家把我国疫苗作为低龄儿童唯一使用的疫苗。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包括土耳其、塞尔维亚、柬埔寨、菲律宾、阿联酋、沙特、约旦、印尼、秘鲁、智利等30多个国家领导人都带头接种了中国国产疫苗,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疫苗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在通常情况下,有一部分人群打完疫苗后有急性过敏现象,请问疫苗接种后发生急性过敏反应有生命危险吗?应当如何处理?谢谢。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与其他的疫苗类似,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也可能有极少数人发生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虽然极其罕见,但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安全,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接种后的半小时内发生,只要及时处置,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

    针对你这个问题,国家对这方面在接种疫苗工作中就有所考虑。首先,我们要求接种单位必须做好应对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置准备,例如配备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以及相关救治器材等等,加强培训指导,确保有能力实施紧急救治。其次,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在接种场所或者接种单位留观半小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可以及时向医生报告,也有利于医生及时地识别有过敏症状的患者。

    当然,在现场发生过敏反应后的救治,不管后续调查诊断是否与接种疫苗有关,在现场及时组织救治都是首先要采取的措施。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以来,从我们国家各地的监测和统计情况来看,对于新冠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的处置是及时、科学、有效的。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我注意到大家的问题特别多,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三个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宏观频道记者

    在奥密克戎流行过程中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聚集性疫情,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地方老年人感染、病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疫苗接种的保护作用到底如何?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随着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入,我国香港经历过一次广泛传播的大规模疫情,内地吉林、上海等地也发生了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到5月份,香港的这次第五波疫情,总共报告确诊病例120万人、死亡9193例。死亡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95%,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70%以上。上海这次规模比较大的疫情,报告的确诊感染者是62.7万,病亡588人;病亡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95%,80岁以上老人占67%。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发生严重临床后果的风险确实显著高于青壮年和儿童,即使是致病性和毒力相对较弱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对于老年人的威胁也是很大的。

    疫苗是在保护老年人免于发生严重的临床后果,作用是非常大的。香港死亡病例的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发现,未接种疫苗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接种1剂、2剂和3剂疫苗者的3倍、18倍、75倍。上海疫情数据分析显示,未接种疫苗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是已接种1剂、2剂、3剂疫苗者的6倍、17倍、53倍。尽管两地的具体数字有差异,但趋势高度一致。充分说明接种新冠疫苗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非常显著,而且加强接种也非常必要。

    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群约3500万人,目前仍然有40%大概1400万人没有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约62%大概2170万人没有完成加强免疫接种,这些未全程接种和未完成加强接种的老人,一旦被感染,发生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风险是很高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动态清零”争取来的时间,抓紧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的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谢谢。

    健康报记者

    我们国家已经研发了多种的新冠疫苗,请问如何科学、高效地评价这些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谢谢。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军志

    谢谢你的提问。截至目前,我国一共有36款新冠疫苗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5款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对于这些新冠疫苗,它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来进行,通常来说就是完成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两个重要步骤。

    临床前研究,主要包括了药学研究,建立稳定的生产工艺,制备出来的临床试验的样品要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检验合格。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其中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重复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还有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等等。只有这些项目符合规定标准以后,才能够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阶段分为三期。Ⅰ期临床试验重点考察安全性,通过少数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确定人体的耐受性和初步安全性,一般采用数十人规模。在此基础上开展Ⅱ期临床,Ⅱ期临床扩大了样本量和目标人群,主要是获得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有效性数据通常是指免疫原性数据,一般规模是几百人。在Ⅱ期临床的基础上开展Ⅲ期临床,一般要上万人规模。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要求做保护性试验,需要在病毒流行区域进行,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通过比较安慰剂组和疫苗接种组的实际发病人数,统计得出该疫苗的保护率,这个保护率作为疫苗上市批准的科学依据。

    由于我国疫情控制的好,所以境内不具备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条件,我国的新冠疫苗都是在国外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是我们国家的疫苗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展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

    按照疫苗管理法规定,只有完成了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后,这个疫苗才能够附条件批准上市进行大规模使用。我们国家的疫苗评价标准是没有降低的,之所以能够做到快速、高效,主要得益于我们的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制度优势,创新性的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早期介入、研审联动、串联变并联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疫苗研发有加速、程序未减少、标准未降低的效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当中,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占了绝大多数,而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则大规模使用了mRNA疫苗。于是有的观点认为,灭活疫苗技术已经落后,mRNA技术才是先进技术。请问情况是否如此?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研发灭活疫苗?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

    郑忠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

    首先,需要向大家明确的是,灭活疫苗不是落后技术,而是成熟的经典技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手足口疫苗等,都是灭活疫苗。这次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生产,又有很多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

    mRNA疫苗技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是用于开发肿瘤治疗疫苗的,在新冠疫情前还没有产品获批上市。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在人类大规模使用是历史上首次。因此,我们可以把mRNA疫苗技术称为新技术,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二者各有特点,绝不能简单的以先进或者落后进行区分。

    刚才你也问到,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没有第一时间研发灭活疫苗?这是因为灭活疫苗涉及大量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短时间内建设大规模培养和纯化新冠病毒的高等级生物安全的生产车间,不仅成本高,审批、建设的周期长,关键是在疫情初期很难判定高额的投入能否获得预期的收益。而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疫情初期我们就坚持不心存侥幸,不计较得失,多个部门和政府通力合作,率先制定了关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建设的相关规范,并以最快的速度同步开展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和生产车间建设工作,确保了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事实上,国外也一直在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只是进度比我们慢了一些。比如,印度产的一款新冠灭活疫苗,去年年底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法国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也于今年4月开始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获批使用。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研发的灭活疫苗也在陆续投入使用中。这些情况充分说明,灭活疫苗技术仍然是全球公认的成熟经典技术。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郑忠伟先生,谢谢以上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有关情况,我统计了一下,各位嘉宾回答了19位记者朋友提出的30几个问题,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